政策

新闻解读:规划建设为运营 运营服务为乘客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

2024.12.27 365

规划建设为运营 运营服务为乘客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简称《技术规范》),从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运营技术需求,进一步提升通信系统安全水平、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为此,本报记者邀请了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原主任、教授级高工战明辉,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先进,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蔡昌俊,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李正涛,共同探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运营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运营需求角度进行全面规范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在新开线路、运行里程、运营指标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运输服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与运营管理提供传输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关键系统,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至关重要。

“在《技术规范》印发前,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专业领域还没有从运营需求角度编制的技术规范。”战明辉介绍,2013年发布的《地铁设计规范》是从建设环节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定,其中涉及通信系统的条款仅为总体性要求。在地方标准方面,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的通信系统相关标准也仅针对单一或部分子系统,缺乏全面性规定。

《技术规范》则从安全、便捷和高效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功能、性能提出了详细的运营需求,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中“规划建设为运营、运营服务为乘客”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蔡昌俊介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一般以线路为单位进行建设和运营,由于通信系统构成复杂、子系统较多,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在系统结构、操作方法、维修维护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人员操作难度和安全风险,不仅提高了运维成本,也不利于网络化运营资源共享和突发事件高效联动处置,因此通过《技术规范》明确通信系统的运营需求十分必要且迫切。

钟章队表示,《技术规范》从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通信系统协调统一、设备冗余、接口监测、信息安全、防雷接地、防水防尘性能等总体要求,对传输、时钟、电源、集中录音、集中告警、有线调度、无线调度、乘客信息、广播、视频监视等通信子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智能化运维等新要求,从功能、接口、设备配置、系统整合、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实施办法。技术规范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故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健全以乘客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技术规范》对通信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也提出了要求。

李正涛介绍,《技术规范》对通信系统安全冗余进行了充分考虑,对各子系统的性能和具体指标进行了细化规定,站在系统设计的角度,对于提升设计文件质量和系统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说,《技术规范》总体要求提出了对通信系统关键设备的关键板卡、电源模块冗余设置要求,规避了故障时系统中断的风险。对有线调度通信、无线调度通信等子系统的中心业务处理设备提出了热备冗余的配置要求,提高系统可靠性,为运营安全提供支撑。在细化要求和指标方面,《技术规范》对集中录音子系统的录音信息存储时间、乘客信息子系统的视频分辨率、视频监视子系统的编解码格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将促使各通信系统设备供应商更加关注设备性能,提高通信系统设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系统故障率,提升整体性能。

《技术规范》对乘客服务和乘客体验的关注也是一大亮点。战明辉认为,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列车运行的可靠性,但随着乘客美好出行需要的提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客的问询、求助、建议、投诉等多样化需求希望得到运营单位的主动响应和及时处理。要服务好乘客需求,必须做到乘客信息、广播和视频监视子系统等多个分散系统的整合。《技术规范》提出了要健全以乘客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推进服务热线、求助电话、互联网平台等信息资源整合,支持乘客信息、广播、视频监视等子系统融合发展。这些要求对于下一步乘客服务的提档升级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化运营、智能运维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新趋势。蔡昌俊表示,《技术规范》针对新需求,提出了功能、接口条件等基础性要求,同时对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要求。这在增强系统智能化水平和提高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全寿命周期运营维护成本,对智能化的有序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技术规范》重在落实。“一方面,要做好《技术规范》宣贯工作,让地方准确把握文件要求;同时,地方要抓好落实,特别是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发挥部门间协同作用,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主动对接和积极协调建设单位,推动将《技术规范》明确的有关运营安全、服务需求在新建线路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技术需求规格书等文件中落实,从源头提升通信系统本质安全水平。”王先进表示。


订阅最新消息

订阅我们的定期通讯,了解我们的最新消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