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页面: 首页 > 智能交通>案例研究>

深圳市交通信号控制优化配时

2016-12-08


地点

深圳市

业主/执行单位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关键词

深圳 信号控制 自适应

完成时间

2018年

案例描述

深圳市交通信号控制优化配时项目工作预算为1353万,项目涵盖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大鹏新区(不含光明新区),合计路口2141个。项目范围内的交通信号控制交叉口分为联网中央控制和单点控制两种模式,其中有1938个路口采用GPRS/3G联网的方式纳入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联网控制,其他为单点信号机控制。

⑴辖区91%的灯控路口已纳入中心联网管控

项目范围控制系统以SMOOTH信号控制系统为主,海信控制系统为辅(共接入57台海信SC6101等系列信号控制机,主要集中在龙岗、龙华、大鹏三大片区)。作为主要服务平台的SMOOTH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模式、三层体系结构、大型数据库、多服务器协同处理、GPRS无线通信。该系统适用于单点控制的路口、干线相位差协调控制的路段和网状区域协调控制的路网,以及普通路口、大型复杂路口、匝道、通道、高饱和近距离小路口群构成的区域、与干线相关的个别小路口等各种交通需求的应用场合。

⑵尚未更换的单点信号机多采用多时段控制

从信控设施类型来看,目前项目范围内使用的部分SMOOTH系统的SGT系列信号机因历史遗留原因,仍未纳入中央联网控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ATC、京安、金光道等单点机型,该类路口占比约9%,并在逐步更换中。虽因通信问题不能纳入子区协调控制,但在时段划分上亦进行了精细化设置,一般平假日方案独立,且至少划分8个时段以上。

⑶半数以上的联网路口已实施信号协调设计

通过利用SMOOTH信号控制系统的协调控制功能,目前已在项目范围内402个主要交通路段上实行了协调控制,覆盖1091个联网信号控制路口。

关键数据

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30万辆,伴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体现为拥堵区域扩大、车速降低、拥堵时段延长,部分道路拥堵时段已经从高峰延长到平峰。在道路建设逐渐趋缓,道路增量极其有限的背景下,通过交通信号优化挖潜路网能力具有较大空间。

该项目预计完成建设辖区内交通信号控制路口2265个,其中约有1700个路口采用GPRS联网的方式纳入SMOOTH系统联网控制。预计使得辖区内91%的灯控路口已纳入中心联网管控,并对全市260多个主要交通路段上实行了协调控制。

项目相关方

深圳市政府

现状/进展

深圳市是国内最早建立信号配时日常优化机制的城市,深圳市公安交通警察局建立了专业的团队进行信号优化工作,通过技术人员设置相位配时方案及一系列的控制策略参数保障信号控制效果。但近几年随着信号控制路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配时复杂程度上也不不断上升,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成倍增长,现有人力仅能勉强保障信号控制基本的运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专业能力上均难以满足信号更加精细化运行管理的需求,故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在专业技术应用方面,现有信号配时方案对交通流运行特征考虑不足,导致了部路口的信号配时或相位设计不合理,影响了路口的通行效率,需要适时更新,个性定制。

在单点信号控制方面,由于位置偏远、无监控设施,缺乏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案制定及实施需要到路口信号机进行现场反复调试,方案实施后的效果也难于观察,信号优化工作难度大,经常被投诉。

在协调控制方面,协调控制范围规模需要适度扩大,原有协调控制方案也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路网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但由于现有技术力量的限制,不能根据需求及时对协调控制方案进行研究和优化,导致出现已有协调方案调整滞后,反而影响了路口交通效率。

在设施资源利用方面,对系统具备的功能利用不充分,尤其是对数据采集缺乏有效应用,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以提高各类设施、数据的应用水平。

在工作机制方面,缺少对现有信号控制路口评估的技术标准和有效工具,不能做到事前预评估和信号控制方案实施后的效果的跟踪评价,需要配套完善,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辅助决策机制,并能够为相关交通政策决策服务。

创新点

深圳市交通信号控制优化配时项目主要创新工作包含以下3项:①一是开发基于互联网导航数据、卡口等交警自有数据等融合应用的路口主动评估系统,主动生成配时方案优化备选集,实现灯控路口全网实时在线评估、展示和优化建议,并结合实际运行校核持续维护更新;②开发道路交通拥堵溯源分析平台,辅助制定主要客流走廊、重点区域交通管控策略,指导信号配时优化方案、储备深圳本地化的交通管控策略集,并结合实际运行校核持续维护更新;③试点不少于5个路口(至少包含1条路段)的新型自适应控制,包括线圈、微波等各类交通采集设备的交通运行指标优化和电警等已有设备的采集数据复用研究,以对接信号控制机或管控平台,实现交通信号新型“自适应”控制。

相关链接

http://www.sohu.com/a/127004067_38974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