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页面: 首页 > 低碳出行>活动专题>

线上沙龙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城市交通的挑战与应对

2016-12-08

活动简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多地城市公共交通相继陷入停滞。在中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城市公共交通有序恢复营运,继续担起保障社会生产生活的重任。

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之下,城市交通经受了什么?应对如何?收获了哪些启示?

2020年3月31日,中国交通报社联合滴滴出行,以“新冠肺炎疫情下城市交通的挑战与应对”为主题,发起了一场特别的线上“交”点沙龙。近20位与会代表通过视频会议分享最新信息、交换真知灼见,针对中长期发展趋势提出了应对之策。

活动纪要

重压之下城市交通防疫保畅不缺位

受疫情影响,城市出行需求总体下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伟认为,市民会对出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定制公交等更多个体化出行、无接触出行需求会大幅增加。”黄伟说。

“当前欧洲、亚洲、北美地区的多个国家城市交通流量在大幅下降,特别是公共交通。”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介绍,美国最大的公共交通机构MTA(纽约大都市区公共交通署)数据显示,仅3月18日,纽约地铁客流量较正常水平下降约60%,地面公交客流量下降约49%。

疫情发生以来,网约车平台订单大幅减少,相关企业也承担了巨大压力。“网约车运量及需求虽在下降,却仍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我们通过分析一座城市的网约车出行数据发现,目前网约车订单主要集中在白天,目的地主要是火车站、医院等公共服务地点,去商场的订单几乎没有。”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分院副院长高永表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不能忽视公共出行保障,尤其要考虑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方式。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武汉、西安、杭州等地公交开通医护人员通勤专线,上海等多地出租汽车日夜不停补充灵活运力,滴滴出行等网约车企业组建医护保障车队,共享单车企业提高热点区域消毒效率……疫情防控期间,城市交通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交通运输保障。

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城市交通运营情况如何?湖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公交处副处长蔡少渠介绍:“目前,湖北各地城市交通服务逐步恢复,截至3月30日,全省市、县有序恢复公交车线路1151条,恢复比例达68%。除武汉市外,全省25180辆巡游出租车全部恢复运营,部分城市网约车恢复,武汉市近6000辆出租汽车仍参加防疫保障运输。”

在其他省市,西安、上海、深圳等地通过减免“份子钱”、提供营运补贴、延长经营权期限等形式缓解出租车企业和司机收入下降的压力。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程国华介绍,多项扶持政策在各地持续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

网约车平台同样发挥自身优势,落实运输服务保障。“截至3月27日,滴滴‘医护保障车队’已覆盖武汉、上海、北京等15座城市,累计为医护人员提供出行服务超过54万单。”滴滴政府事务高级总监王浩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滴滴出行在多个城市设立防疫服务点,为超过53万辆车安装防护膜,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乘客评价反馈、车内录像、照片上传等多种手段保障司机防疫措施执行到位。

反思短板优化城市出行结构

云沙龙上,多位专家认为,这次疫情暴露了城市交通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值得反思。

“我们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卫生系统投入了大量人、财、物的资源,建立了先进的传染病预警系统,但是这次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预警效应。同样的情况是不是也会出现在公共交通领域?各类智慧信息系统建设能否经受住紧急事态的检验?这是值得反思的。”刘岱宗说。

“从中长期来看,城市交通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出租车企业、网约车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司机等产业链各方都应该思考如何集体‘过冬’。”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处处长苏奎说,更要避免次生问题,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程国华建议,地方政府应对采取减免承包费等措施的出租车企业以及一线司机给予相应运营补贴,并根据疫情影响和企业减免情况,适当延长车辆经营权期限、奖励运力指标,切实减轻企业和司机负担。

同时,几位专家也提到,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国内出行信息服务管理的不足。部分城市在出行管理上实施“一刀切”政策,使网约车等可以充分掌握出行人员信息的出行方式被全面关停,人民群众必要的出行需求难以保证。

“目前,一些网约车需求恢复相对运力恢复更为滞后,部分专职司机收入得不到保障。车辆租赁公司如果无法收取足够租金,或遭遇退车潮,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

“疫情期间,城市交通特别是公交出行比例降低,会导致私家车出行增加,因此道路总体拥堵水平可能会上升。”云沙龙上,黄伟、刘岱宗等多位专家提醒,在激励汽车消费的同时,要尽量规避疫情后小汽车井喷式增长带来的拥堵压力。疫情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治理要求、需求特征和供给方式。

“但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倡导公交优先仍是我们要坚持的核心理念。”黄伟建议,未来可进一步调整公交补贴方式,把面向公交企业的公交补贴转变为面向市民的绿色出行补贴,反哺绿色出行,进而优化城市出行结构。

“当前核心问题是解决小汽车使用成本过低的问题。我建议可以适度提高路内停车收费并执行严格的停车管理,在中心城区特定时段征收交通拥挤费,引导错峰出行,提高通勤交通的公交出行比例。”黄伟说。

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因势利导,顺应居民消费和出行趋势的变化,推动诸如停车电子收费等智能交通措施落地。

疫情催生变革抢抓创新机遇

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新需求,带来新变化。

疫情期间,多地公交企业通过提升智慧化水平,助力科学防控。例如,近期北京、深圳、成都、大连等地推出定制公交线路,为市民复工复产提供线上预约、一人一座、快速直达的定制公交通勤服务。“未来,还可以借定制班线在城市推广错峰通勤。”刘岱宗说。

广州公交在全国首创上线人脸识别测温仪,可以对乘客进行体温测量、乘车信息记录,减少司机和乘客之间的接触,提高防疫能力。上海地铁全面启动乘车扫码登记措施,通过乘客出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重点疑似病患相关密切接触者的后续追溯提供数据支撑,保障乘客安全出行。

“这次疫情让全球公交企业都受到重创,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新契机。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利用自身互联网优势,进一步拉近与乘客用户的关系。”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说。

承担着城市公共交通“毛细血管”作用的共享单车在疫情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多位专家表示,疫情防控使不少市民选择了自主性较强、病毒传播风险相对较小的共享单车出行。在此期间,多家共享单车企业推出各类推广活动,有利于拉新、提升用户活跃度。

黄伟说:“疫情所带来的城市交通供给方式的变化,可能会促进预约出行和无人配送的更大规模普及。”与此相印证的是,近期美团、京东、百度等多家企业无人配送车在北京、武汉等地投用,为市民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苏奎也表示,城市交通行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非常高,服务业越活跃,交通需求就越高。

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让更多人认识到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保障和先行支撑作用。城市交通行业亟须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引领下,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和治理体系上有所突破,更要以国际化为引领,进一步开放合作,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