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页面: 首页 > PPP>专题论坛>

如何看待、分析和应用PPP模式

2017-02-15

  我国的PPP体系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引进国际管理经验,在几个大型能源项目上进行了试点。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PPP项目。在我国,PPP模式被赋予完善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任务,成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PPP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有居民和新进入城镇居民公共需求的重要手段。2014年年底,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正规的PPP模式,PPP进入全面大发展阶段。

  目前的PPP潮流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这次是全国自上而下全面推广,未来公共项目基本都会优先考虑通过PPP模式进行融资。据财政部统计,到2016年2月为止,全国各地推出PPP项目总计7116个,项目金额高达83122.83亿元。其次,PPP项目大规模发展与新一轮城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未来的项目将从单纯的基础设施投资转为围绕市政民生为主的服务设施建设。第三,这次PPP浪潮,由于很多项目急于“上马”,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融资渠道单一,出现了“公热私冷”的局面,项目落地率还不太高,大部分项目出资方还是以国有施工企业为主,大多数私营企业依然保持观望态度。

  如何看待、分析和应用PPP模式,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添砖加瓦,众多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专家观点——

  韩志峰(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

  PPP立法进程加速推进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特许经营立法的牵头部门,正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抓紧推进PPP立法工作,以解决现在普遍反映的PPP无法可依的问题。很多事情,因为没有法律的支撑,我们的合同关系就感觉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也是推进PPP、特许经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力争早日消除障碍。

  焦小平(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

  PPP透明公开很重要

  PPP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虽然我们引进了社会资本,但是要牢牢记住老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所以,PPP中如何做到社会资本、政府和老百姓都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平等合作的权力,透明公开是非常重要的。

  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不断创新让PPP“扎根”

  PPP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模式的创新、治理的创新,才可能让PPP“扎根”,不然PPP就只能是一个概念。从治理角度来讲,PPP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和风险结构。PPP不亚于市场化改革,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应设立中国PPP标准

  PPP不仅需要总结理论,还应该设立标准。从学术角度来讲,PPP最早发源于欧洲,但是按照我们目前实际发展的情况,我们国家PPP的整体发展规模应该是超过了欧美国家,但是超过他们为什么没有设立自己的标准?还要由联合国、欧盟设立标准?所以,中国PPP标准的设立,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邱祯国(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两方积极性

  我认为在PPP模式中,政府和企业同等重要。而在设计当中,政府这只手要坚强地作为支撑,在规划、模式的设计、后续中做好保障。另外,要找准企业的关切点,我认为企业的关切点就是发展和回报。在政府和企业这两方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后,PPP模式剩下的就只是技术的问题了。

  杨晓斌(云南省昆明市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希望更多央企参与合作

  我认为与央企加强合作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带来急需的资金和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三是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我们希望吸引、带动更多的央企入驻,与中小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陈长耀(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交通能源处处长):

  企业还需加强风险防范

  企业做PPP项目还是需要注意防范风险,虽然有合同、有契约,但是有些地方超越了承受能力,到时候合同也是无法履行的。而从政府方面来说也要考虑好自己的支付能力,考虑到说过的话能不能做到。

  冯珂(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特许经营PPP博士):

  国有企业发挥优势“走出去”

  相信很多人都会惊喜地发现,在我们国家,国有企业也是可以很好地参与到PPP项目当中,而且它能发挥很多自身的优势。通过国企参与PPP的样本,能够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一条跟外界沟通的纽带,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其他国家介绍我们在“一带一路”中中国企业是如何作为的。